
广陵散
一,
华夏文化用两千年时间上山,至战国到达顶峰,之后再用两千年时间下山。
东周时期列国并立挚肘,精神者空间广阔,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产生深远而灿烂的文化。
在这块外无大患的土地上(碰撞乃进化之本,中国整个文化大背景在此地理环境下无法被其它强大的文化碰撞),大统之后的国君之危机感从他国转为其个人权力,精神者无退路,要么俯首,要么消失。谗媚必当道。思想无碰撞,则必死。思想死,则民钝之。至宋,汉气数已尽,民钝之至。至清,权力膜拜登峰造极,曾经傲视中华大地之骁勇、智慧之猛兽,在两千年后演化为圈中之羊。
精神是人类之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之根本。
二,
在长时间消灭思想与个性之后,整个社会只剩两个概念:权力与生存。艺术、哲学、科学、商业、人文等,都熔于这两个概念之中,琴亦深受浸浊(古琴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之精髓,琴之乐器本身就是令人惊叹的文化奇迹)。由于文化主脉的强大幅射,琴乐的发展尤其在近一千年来,在历代琴家的润饰、打磨之后,音乐棱角、内涵及个性被磨平,乐曲之间的差异被同化到最小。至清,这件渗透着思想、大气、内涵,体现人类最高智慧之器,演化为闲情逸致、修身养性之物。
“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
20世纪是中国自战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虽上半叶战事连连,但东、西思想得以大碰撞。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的十年,琴乐得到迅速发展:“对全国琴人进行访问和录音,发现并出版了大量珍贵琴谱,音乐学院先后设立古琴专业,不少地区成立了古琴会”。虽然1966-1977年,琴坛再度萧条,但前一阶段的繁荣直接影响到今天乃至今后的琴乐发展。
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比较之中,我们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强点,正因这些弱强之处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古琴将始终处于人类精神链的顶端,有一天它的光芒将会普照人间。
三,
阮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史料也记载魏晋及唐、宋、明等时期出过阮曲(均流失),但历史上阮这个乐器从未真正兴旺过。今天的阮虽是一件既无传承又无传统乐曲(在阮界,一直习惯把五十年代改革阮产生以后创作或改编其它乐器的乐曲称作“传统曲目”,这样的概念不准确,今人哪怕是完全按照古曲来创作的作品亦不能称为“传统乐曲”,因为传统的定义是指被时间历练后仍能延续下去的东西)的新兴乐器,但却是(综合因素)中华民族承古启